立秋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立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通常发生在每年的8月7日至9日之间。以下是立秋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立秋特点:
1. 气候转变 :
立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温逐渐下降,秋风渐起,秋雨频繁,农作物开始成熟。
2. 三候变化 :
一候凉风至 :多地开始刮偏北风,带来凉意。
二候白露降 :昼夜温差增大,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露珠。
三候寒蝉鸣 :寒蝉感受到秋意,鸣叫得更加响亮、凄切。
3. 暑热持续 :
立秋后,虽然天气逐渐凉爽,但“秋老虎”的余威仍在,真正感到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立秋风俗:
1. 贴秋膘 :
立秋这天,人们通过食用肉类等营养丰富的食物来补偿夏天食欲不振而减轻的体重。
2. 咬秋 :
在北方一些地区流行吃西瓜或香瓜,寓意天气转凉,西瓜少了。
3. 悬秤称人 :
在清朝,人们会在立秋这天悬秤称人,比较立夏和立秋时的体重,以检验夏天是否消瘦,消瘦则需要“补”。
4. 晒秋 :
山区的村民会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晾晒农作物,形成了独特的农俗现象。
5. 秋忙会 :
农历七八月份举行的贸易大会,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6. 秋收互助 :
农村普遍有互助收获的习俗,人们齐心协力抢收已经成熟的作物。
7. 秋田娱乐 :
秋忙前后,农事虽忙,但田间里也是青年人和孩子们玩耍、做戏的场所。
8. 秋社 :
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庆祝丰收,并有食糕、饮酒等传统习俗。
以上就是立秋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其他小伙伴的相似问题:
立秋节气有哪些养生建议?
立秋节气的传统活动有哪些?
如何制作美味的立秋食物?